鞍山市导游词

鞍山市导游词(精选3篇)

鞍山市导游词 篇1

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中部,东经122°10\'--123°13\',北纬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长175公里,东西最宽133公里、东北与辽阳县毗邻,西与大洼县相连,南与大石桥市、庄河市、凤城县接壤。市中心距辽宁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阳89公里,东距煤铁之都本溪96公里,南距滨城大连308公里,西南距营口跋鱼圈港120公里,西距盘锦市103公里。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素称“钢都”。

现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和铁东、铁西、立山、千山四个城区。全市总面积9252平方公里,总人口339.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624平方公里,人口145.6万人,是我国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之一。鞍山在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城市中,具有“中、通、丰”的优势。即地理位置适中,在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区域中是连接以大连为前沿,以营口、锦州、丹东为两翼,以沈阳为腹地的中部城市群的要冲。交通便利,境内辟有长大铁路、海沟铁路、海岫铁路、哈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以及鞍山至北京、佛山和惠州的空中航线,并开通了鞍山至北京的始发列车。

鞍山市资源丰富,市区周围铁矿储量逾百亿吨,占全国储量的四分之一;南部和东南部是菱镁矿富集地带,约占世界储量的四分之一;滑石矿是我国三大产地之一,储量居世界之首;岫岩地区素有“玉石之乡”的美称,拥有丰富的玉石资源;此外,农产品资源、地热资源、旅游资源等也相当丰富。这些优势为鞍山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合资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鞍山市导游词 篇2

鞍山,辽宁第三大城市,东北地区第五大城市,地处辽东半岛中部,因市南郊有一对形似马鞍的山(满语思额穆阿林,意为马鞍形的山)而得名。辽宁鞍山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腹地,是沈大黄金经济带的重要支点,亦是沈阳经济区(原辽宁中部城市群)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连接带。其是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鞍山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新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有“共和国钢都”的美誉,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因盛产岫玉,故而又有“中华玉都”之称。鞍山亦是中国大城市之一,拥有世界第一玉佛—玉佛苑风景区、亚洲著名汤岗子温泉和国家风景名胜千山。现辖四个市辖区、一个县级市、一个县和一个自治县。

鞍山市,简称鞍,是中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鞍山因市区南部一座形似马鞍的山峰而得名。

鞍山现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和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汤岗子新城)、鞍山高新区、达道湾等6个城区,城区面积797平方千米。总面积9252平方千米,人口146.9万人。截至20xx年年底鞍山市总人口达3481999 人。

鞍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东部山区森林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50%,盛产苹果、梨、板栗、柞蚕,南果梨是鞍山著名特产。西部平原耕地面积28.2万公顷,主产玉米、水稻、大豆、花生。

鞍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世界第一大玉佛、亚洲著名温泉、鞍钢钢铁之旅(工业旅游)、南果梨采摘、中国·鞍山(千山)梨花节、国家名胜千山和中华宝玉之都众多旅游品牌。

鞍山市导游词 篇3

游人来到马鞍山市西南的唐贤街,过锁溪桥,即见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米,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翠螺峰。

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浓荫簇拥,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它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太白楼是为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亦称作“唐李公青莲祠”。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各具神韵,十分醒目。进门檐下两壁嵌有一块清代重修太白楼碑记和一块记载李白生平的碑文。进入大厅迎面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来石图,壁上挂着太白游踪图,楼上设两尊黄杨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还有太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陈列,以及历代名士文人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太白楼西侧是广济寺。绿树掩映之中的“观音阁”是圮毁的广济寺仅剩的建筑,内供观音菩萨像。阁前左侧有一口“赤乌井”,是采石矶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物。

广济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于北宋,已有900多年历史。亭内有数方珍贵的古碑。蛾眉亭据险而临深,凭高而望远,景色秀丽。亭前左前方临江之处,是一块平坦巨石为联璧台,此石嵌在葱郁陡峭的绝壁上,伸向江中,险峻异常。民间传说诗人李白是在这里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故又称捉月台或舍身崖。联璧台左下侧的临江绝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简朴典雅。传说东晋将领温峤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过天门一泻而下,浪击峭壁,卷起千堆雪,气势壮观。亭西侧石阶下还可以看到悬空横出的巨石,上有一只50余厘米长的大脚印,传说是明初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矶时留下的。翠螺山半山腰还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垒砌,基高2米,直径5米,墓碑上镌“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拥,芳草菲菲,环境幽静。三元祠,又称三官洞,是采石矶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侧岩下,洞傍山临江嵌在崖壁间,下落无地,如自水出,江水拍击洞边崖壁,浪花飞溅,令人眩目。洞内上下两层,洞内有洞,可通大江,环境别致,四季景色迥然各异,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内还设有茶室。